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有利于培养造就经过基层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新农村后备人才。然而,记者在开展选派大学生进村任职工作近一年的安徽黄山市等地农村采访发现,不少进村任职的大学生处境尴尬:专业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适应“水土”难、服务时间短;发挥作用难、服务期满后怎么办?(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青年成长成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早在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北京市开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最近,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里任职。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让更多的大学生能真正实意地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尽快解决大学生到村任职背后的尴尬刻不容缓。
当前一是要为他们干事创业成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正如黄山市人事局人才开发科林一帆所说,农村和农民对引进适用人才的呼声提示我们,留住进村任职的大学生,首先靠“事业”。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如果能找到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学以致用、业有所成,他们才可能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