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各地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人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大学生拿当村官当跳板,进而产生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隐忧。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首先各级政府在倡导的同时,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和使用好这批大学生。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干一辈子”的旧观念,好像大学生只有扎根农村一辈子,才是所谓的动机“纯”。其实这种落后的观念要不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过几年的农村锻炼,那些有着基层实践经验的优秀大学生,在其它的岗位上工作,也是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另外,要求大学生在农村干一辈子,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对那些有志于毕生献身农村事业的大学生,应当大力支持,但对那些聘期内在村官岗位上做出实绩,离开农村走上其他岗位的大学生,也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更不能因其离开,就说他们动机不纯。大学生当村官应当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更新,不能总抱着老皇历来看待新事物。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为他们在村官岗位上发挥才干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经过几年基层锻炼,有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要因材施用,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农村。全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如果让大学生村官流动起来,将会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去当一回村官。一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人才缺乏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即便是有些大学生拿当村官作跳板又何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