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将有超过两千名大学生到北京市郊的1853个行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进行为期三年的基层一线工作。根据相关数据,大学生对这一“村官”项目趋之若骛,报名录取比例竟达8.5:1。出现如此火暴场面,在笔者看来绝不是偶然。
以北京地区为例,大学生村官,第一年每人每月薪酬2000,之后逐年增加500,并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这样的收入在应届毕业生中属中上水平。同时,3年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可转北京户口、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甚至被推荐免试入学。村官政策的优惠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比,到农村就业自然成为大学生的一个不错选择。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村官中有“成功”者,这里说的“成功”是指导他融入了所服务的社区和乡村,同时也不乏逃兵。从媒体报道来看,融进当地社区、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这不禁让我想到这样一个命题:怀着功利的心出发当不好村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