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头顶的光环虽然暗淡不少,但是在很多人的眼光看来,大学生这三个字也许依然是鱼跃龙门的象征。而对于那些出身农村的学生而言,这更是他们改变沿袭父辈命运的惟一道路。
从2002年左右,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实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却颠覆了大学生三个字的传统定义。相当一批毕业生在同辈们拼命留在城市的潮流中,却逆向走进乡村。
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青春的激情与理想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将如何飞扬?处于嬗变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接纳他们?他们又将如何影响一个乡村的具体命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从5日起推出特别报道《嬗变》。
深秋的晨雾还没有散去。河南省平顶山下辖的汝州市小屯镇张庄村村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村口,记者就远远看到一个穿黑色旧夹克的年轻人,在村边的豆子地中手持镰刀,弯腰割着田间那半人多高的豆子。同行的汝州市组织部的干部告诉记者,他就是小屯镇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卫东。
蒋卫东,男,36岁。华东冶金学院大专毕业生,平顶山市科技局主任科员,正科级。现任小屯镇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是平顶山市级别最高、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村官。
在采访中,蒋卫东看见记者来了,赶忙放下手中的农活。趟出豆子地迎了过来。蒋卫东中等个头,体形偏瘦但很硬朗。黝黑的国字形脸上棱角分明,脊背稍稍有点弯曲。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黑色布鞋,其中一只鞋的鞋帮已经开裂,微微露出了脚趾头。蒋卫东三步并做两步来到我们面前,先把那双沾着柴草沫儿的手,在半旧的牛仔裤上蹭了蹭。然后伸过手来和我们握手寒暄。这幅标准的庄稼人形象,很难让人与大学毕业生,曾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科级干部联系在一起。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到张庄村当这个党支部副书记的?”
蒋卫东:“去年04年的二月份”
记者:那你怎么想到离开那个正科级到这个村里来呢做这个村支书呢”?
蒋卫东:“这样说吧,也不说大的方面,就说我个人,因为老家就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工作比较熟悉,还是有感情。机关工作比较空,事事形式,你来了我就办,整天盖盖章签签字,组织组织,不那么具体,我觉得那没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