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纪检监察报》4月15日报道:"近日,50多名来自北京市延庆县的大学生村官集体在北京农学院‘回炉充电',专攻农业知识,成为北京首批‘回炉'的大学生村官"。报纸还说,近期,该市所有区县的大学生村官都有望分批"回炉"到高校"充电"。
最近一阶段,各地选拔大学生当村官可谓热情高涨,更值得一提的是,中组部等有关部门日前还决定从2008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这无疑是推进改革创新的好举措。但是,大学生村官"回炉充电"这则新闻,却让读者"嗅"出了很多令人"尴尬"的味道。
首先,大学生村官"回炉"折射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严重滞后"。俗话说"学以致用",而大学生当村官则有"学非所用"之嫌。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哪位大学生是"村官专业"毕业的,也就是说在数以千计的各类院校内中,还没有一个校(系)是专门培养村官的。让非"村官专业"的学生当村官,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或者说是不符合"专业对口"这一起码要求。既然在校四年学的是诸如财会、工商管理、甚至英语什么的,可到头来却硬是被放到一个相对落后的村里,不但到底能有多少"光热"让他们发挥,是个大大的问号,而且,这种再组织"回炉充电"的做法,还挤占、浪费了本就紧缺的教育资源。与其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部门,为何就不能提前在高校里多设置一些村官专业呢?为何就不能多培养一些"适销对路"的建设新农村人才呢?让这些出自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去领导尚未完全摆脱愚昧的农民建设新农村,却常常进入不了"角色",应该汗颜的难道不该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吗?。
第二、大学生村官"回炉"折射出在选拔村官工作上的急功近利。时下,很多地方招聘大学生村官都是在应(往)届毕业生中进行"公开选聘"。只要是表现较好的、加上笔试、面试通过了的,就可以立马走马上任。大有"英雄不问出处"的味道。其实,如果说大学生出身、生长在农村的话,还情有可原,可有的大学生生长在城里,有的连庄稼名称都说不准,还有的甚至被村民们形容为:对"群众语言"听不明白、对农事民情属门外汉、对村级政务是局外人,这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何区别?再者说,来自外县、外市、甚至外省的大学生,离乡背井到一个人地生疏的农村当村官,就是从思想意识融合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好长时间的"磨合期"。可农村就是农村,面对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僵化封闭的思想意识,把大学生这种精英意识和农民的大众意识"捆绑"到一起,出现"水土不服"这道难以愈合的裂痕,短期内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