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关部门充满信心,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就业压力的困囿,大学生争当村官、争进社区,与优厚的待遇和能解决事业编制、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加分这些“诱惑”是分不开的,甚至有人把到基层工作看成是自己“镀金”的过程。
另外,大学生下乡是为了“建设新农村”,他们能承担得起这一重任吗?甚至,他们是否愿意承担呢?
1 大学生村官,农民欢迎吗?
政府把这些大学生选派到农村去当村官,想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所长,为农村的建设发挥作用,同时也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然而农民对这些大学生村官是怎样看待的?
“有些农民对大学生下农村挺怀疑的,认为只不过是做做样子。”一位大学生村官对记者说,现在农村的村支书和村主任都是村民选出来的,没有什么编制一说,村上突然多出了这么一位端着“铁饭碗”的干部,大家都觉得怪怪的。采访中,有一位村主任认为,“我们并不需要他们设身处地来解决村里的问题,他们来这里主要是锻炼自己。”还有村民说“我们都是五十岁的人了,跟这些孩子搭不上话儿。”当然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来了以后,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兰州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从政治体制来说,农村是实行村民自治的,显然村两委是不好这么“派”进的,应该选进去。实际上农村工作“职务”的影响力有限,即便是村书记村主任,更多得靠个人实力——在老百姓中的威望,这个威信有经济的个人的能力的家族的等等各方面原因形成的,别的人较难取代。从经济体制来说,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也就是说农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大因素是靠“带领”,而不是“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