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多数省市都有选聘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为了这些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关键在于管理。笔者认为要强化四项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一是强化帮带培训机制
大学生村官刚刚从走出学校,社会知识和社会工作经验几乎没有,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为此,要注重强化对他们的帮带和培训。首先要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坚持“手把手”的帮带。通常可实行当地县(市)级领导及乡镇领导帮教和村委会干部帮带的工作机制。采取“一对一”的办法,及时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带领他们上山下田、走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情。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强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进行岗前培训。以“乡土化”培训方式为主,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农村政策、农村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村务管理及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二是强化自我管理机制
大学生村官多数都是高素质人才,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因为学校与农村的现实差距较大,仍然要进一步强化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可以实行组(队)长负责制度。把他们按地域分成一个队,每个队再分一定数量的组,组下面还可以分小组。每个队(组)确定一名负责人,担任队(组)长,实现自我管理,平时召集大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每月定期举办联谊会,加强交流,共同促进,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寂寞感,让他们消除从城市的繁华热闹到农村的平静枯燥之间所产生的巨大落差。强化自我管理,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坐标,摆脱大学生村官的心浮气躁,顺利的实现从被管理者转化为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