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十五号线的车厢,周遭的炎热就一下子降了温。站与站之间的间隔很长,长得足够让我的思维慢慢在发动机的隆隆声和车身的晃动中沉淀、宁静下来。
其实,这三个月来,走过应聘大学生村官的各个流程,早已不是第一次乘坐十五号线,也不是第一次来顺义,但是这一次却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有一点点对未来的好奇与新鲜感,一点点前途未知的迷茫,还有一点点“此去不回头”的坚定和勇气。这些不一样的感觉大概是来自于身边大大的行李箱——它提醒着我,未来三年,顺义区的仁和镇将是我的家,从此,要说“回顺义”而不是“来顺义”。
回首自己二十多年的成长轨迹,大概是个标准的“乖乖女”。无波无澜地读书读到高考,报志愿时,常年担任高三班主任的父亲说了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是那一年的九月我一个人拖着两只大大的行李箱坐了一夜火车来到北京,回想起来彼时的情景倒和现在有些相似。大三时,身边同学纷纷出去实习,为求职做准备,而我人民教师的父母认为学历非常重要,于是我泡在图书馆里潜心复习、准备考研,也因此多享受了两年校园时光。读研期间,我先后做过三份实习,依然秉持乖乖女作风,于是离职时领导都会说“毕业后如果想来这里工作就和我联系”。转眼间快毕业了,要定工作了,自己认真想了想,三份实习都是知名公司,说出去光鲜亮丽,薪水也丰厚,但也都需要经常加班到很晚,还动不动就来次“说走就走”的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出差,再想想自己在求职季收获的Offer,也都大同小异。这时,对我“放羊”的父母忽然说,女孩子不要太辛苦,稳定就好,我又是这样温软的性格,还是去当公务员吧。可是彼时公务员的考试已经过了,于是,今天,我就来到了这里,成为了咱们顺义、咱们仁和村官大家庭的一员。
尽管最初选择来做村官的动机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让自己有三年时间来思考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给自己三年时间来为三年后的二次择业做准备。但当我第一次进入居住点的会议室,看到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时,心中忽然涌起“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几天的培训里,听杨部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人生道理,听各位优秀的村官前辈们给我们讲他们在村官工作中的体会与感动,心中慢慢地对未来三年的工作、对这三年之后更远的未来都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当初来做村官的决定如同高考报志愿、选择考研时一样,只是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也许看似十分的草率随意。但如同我十分认真地度过了报志愿之后的大学四年、考研之后的读研两年一样,我也绝不会让自己这三年过得草率随意。我一直信奉一句话,“脚下的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走过后悔不后悔”,那么,我想,三年之后,我一定不会后悔此刻的选择。(北京仁和镇2014届大学生村官 程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