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再精贵,我们就像是市场上按堆论价的‘大白菜’。”许多求职不顺的大学生这样感叹。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们更迫切地想捧上一个牢靠的“饭碗”。然而,“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矛盾并不仅仅是就业岗位紧缺造成的,高高在上的就业目标令他们错过一个个“不起眼”的就业机会。近日,一些省政协委员们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调研后提出建议: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向“下”看。
从“天之骄子”到“天之焦子”
在1999年国家受到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之前,高等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几乎不存在就业问题;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发展提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1%,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23.2%,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我省高等学校毕业生也由1998年的2.62万人,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21.5万人,11年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21.0%,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年凸显。
“高不成,低不就”,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加入了待业大军。安徽省政协社科界别委员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他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龄人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已很普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就逐渐普通化了。但是,不少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精英化”阶段,不愿到城乡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岗位就职,而这些基层单位却正是需要人才的地方。
安徽省政协民进界别提出,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都是“责任单位”,应该各司其职,多方采取有效措施。委员们建议,宏观上政府应当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高校应当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调整就业预期,用人单位也要消除性别、学历、经验等偏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