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掉饭碗痴迷忘穿衣
今年63岁的陈同刚是邓州市湍河街道辛庄居委会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但一提起《红楼梦》,他便滔滔不绝,不停地介绍书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一会儿吟诵书里的诗词赋,一会儿谈论名家的红学观点。
老陈介绍说,小学3年级时,经常看到父亲捧着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看,觉得很好奇,便借了《说岳》、《古文奇观》等书,学着样子看。14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一次,他从一个收破烂的那里拿了一本书,一看名字是《红楼梦》。当时经常听人们说起《红楼梦》,但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想看个究竟。但一打开书才知道,凭借自己小学4年级的水平根本看不懂。年少的陈同刚很有一股钻劲儿,越是看不懂,他越觉得神奇。每次看书,字典就放在一旁,有读不懂的字,就查字典,直到弄懂为止。第一遍看下来,整整用了1年时间。老陈说:“小学毕业后,俺就和《红楼梦》结下缘分,把《红楼梦》当课本,把字典当老师。”老陈甚至花了3年时间,记忆、理解其中7776个拿不准的字,学习440个多音字,把这些字全部抄写一遍。
老陈回忆说,后来在大队干农活,身上总是揣着一本《红楼梦》。农活间隙,他就坐在地里看起书来。村里人给他起一个“红痴子”的外号。
“有一次,坐在家里床上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书本,边吃饭边看书。谁知看到入迷处,意忘了端着饭碗,用手翻书本时,结果饭碗掉在床上……”老陈笑着说,那时干活,天热就光着膀子,收工时边看书边往家走,竟然忘了穿衣服。
“40多年了,我答不上来读过多少遍《红楼梦》,但就凭放鸭子给鸭子说红楼,喂猪给‘猪哥’背红楼,现在在孙子的肚皮上手写红楼诗词,我还真算书痴一个哩。”老陈笑声一直飘到院子外边。
自办“家庭红学会”撰写论文10余篇
老陈说,现在农忙时干活,农闲时就在家里开办《红楼梦》讲座,向村民讲解《红楼梦》里的“礼、义、孝”。2009年底,邓州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红学研究会,他有幸成为一名会员。随着邓州市红学会活动的不断增多,名气不断扩大,许多人开始认识他这个农民“红迷”,经常有人结伴到家里向他请教并切磋红学。于是,他征得家人同意后,开始敞开院门欢迎“红迷”或不定期邀请“红迷”到家里做客,还办起家庭红学沙龙。2012年8月,山西临汾“红迷”19岁女孩子张媛,听说老陈要办家庭红学沙龙,便不远千里赶到老陈家里赴“红会”。
被老陈称之为“书房”的,其实是一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房间,里面只摆了一张床铺和一张书桌,书桌上凌乱地放着一些红学读物以及老陈的打印手稿。翻开一本珍藏版的大开本《红楼梦》,其中一页已被陈记满了批注。老陈说,他不仅读红、学红,还研红、做诗词。如今,陈同刚已经撰写了5万余字的红学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不少观点得到中国红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庆善和南阳市红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的称赞。
学“红学”持家种养业井井有条
老陈说,从14岁接触《红楼梦》到今天,已经有近50年时间。其间,他每天都在读红、研红,但这并没有耽搁他种地和发展养殖业。
老陈说,现在他家里租种了70多亩地,小麦、玉米,烟叶套西瓜,什么都种。每年还养百十头猪,200多只鸭。“呵呵,现在家里年收入一二十万。”老陈笑着说,“除了党的富农政策好,还要多谢‘凤辣子’哩。”
老陈介绍,他向“凤辣子”王熙凤学“管家”——让家庭成员各展所长。“我儿子种庄稼,起先就给他20亩地干着,我在背后做指导,现在家里种了70多亩地,儿子也当上生产队长。我妻子没文化,那就养猪、养鸭,搞副业,家里养100多头猪,200多只鸭。儿媳妇是十里八乡都夸的贤惠女,就让她管人来客往,生活细节。我会种菜,管家里的菜地。”
谈起未来,老陈笑着说:“现在我把《红楼梦》的回目抄下来,让9岁的孙女背《红楼梦》的回目,慢慢指导她读《红楼梦》,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将来就靠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