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与黄山结缘,大概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 2011年8月,我背着行囊,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湖北黄冈,来到皖南深处,位于皖浙交界地的黄山,开启了我的村官之路。我满怀豪情,带着对新工作岗位的期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带着曾经担任系部团总支副书记、学生会主席的自信和一名中共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脑海中勾画着一幅幅宏伟蓝图,梦想着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现实却不像“做梦”那么简单,甚至有些残酷。初到村时,各种声音不绝入耳——“这么个小鬼,能干什么?”“肯定是来镀金的,混两年就跑了。”“外地人来管我们?这不是开玩笑嘛。”“现在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跑到农村来。”“就一个临时工,还不如选派干部,还能带点钱下来。”……事实证明,老百姓的质疑不无道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果然是处处碰壁,无所适从。首先便是语言关。黄冈与黄山虽然是一字之隔,却相距五、六百公里,语言差别较大,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真是让我苦不堪言。记得第一次参加村里会议,书记让我记会议录,除了开始写上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外,直到会议结束,我都只能干瞪眼,再也没能多写一个字。不仅如此,平时跟村民交流更加困难,说着说着,人家索性不搭理我了。其次就是风俗习惯。当地的餐桌文化、风土人情等,同样是让我囧态百出的。再次就是认同感。那次一个村民小组出售集体茶场,组长请我去参加。一个村民直接站起来说,一个外人参与什么,他来我们就走。那一刻,我被深深地刺痛了,默默地离开会场,出门的那一刹那,眼眶猛地就湿润了。
这让我很痛苦,突然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后悔当初辞职时的毅然。一下子觉得很无力、很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信心也消失殆尽。而让我庆幸的是,这里的氛围特别好,乡村干部闻讯都来安慰我,乡党委书记亲自找我谈心,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重拾信心,继续面对挑战,坚强地走下去。
从此,村书记余维成成为了我的良师诤友,带着我走村访户,参与实际工作,让我很快就成长起来。我也认识到基层工作的纷繁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想干好农村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后来我坚持以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向乡、村干部讨教,主动融入村两委班子,坚持走访,深入到农户家中,与他们促膝夜谈,努力学习方言,了解风土人情,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先当村民,后当村官。慢慢地,大家也熟悉了我,也认同并接受了我,还主动同我交朋友。我还记得当我解决贫困儿童余国康的上学问题时,他的家人对我感激和赞许的目光。还有那次赴浙江南浔处理以为村民不幸死亡一案,7天没换衣服,每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天天在谈判桌上周旋,最终为家属争取补偿款30万元,当他们向我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到村任职两年多来,我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做的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因为这些小事,让村民真正向我敞开胸怀,热情地接纳了我,每当看到他们的笑脸,我都会感到特别的幸福,特别有存在感。经过两年的历练,多少次披星戴月地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告别了当初的心浮气躁和豪情壮志,变得沉着稳重和务实真干,从“愣头青”的学生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村官。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多了“草根情结,踏实肯干”,同村民打成一片,倾听村民心声,了解村民诉求,懂得村民情感,成为村民的贴心人,
我逐渐领悟一个道理:老百姓并不在意你做了什么惊天之举,只要一心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他们就会理解和支持你。我将用行动去实践为民服务的承诺,用真情去回馈父老乡亲,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扎根沃土,承接地气,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为伟大的“中国梦”增光添彩。(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绍濂乡绍濂村书记助理 操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