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光友薯业红薯粉丝生产车间繁忙有序的生产场景。 杨 淼摄
11月8日下午,在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红薯粉丝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几十名工人正在操作台前忙碌地洗粉、包装。车间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个百余平方米的车间,目前每天产出红薯粉饼10万个。
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东石乡柴坝村的光友薯业红薯基地,种植大户李勇正在地里检查红薯生长态势,筹划即将到来的丰收。李勇种植了200亩红薯,每亩地收获约6000斤红薯,可以加工成1000多斤红薯淀粉。按照每吨淀粉6000多元的公司收购价,他估计今年红薯收入将在60万元左右。“光友薯业和我们签了淀粉收购协议,种了红薯不愁卖;育苗、栽秧时,光友薯业还组织我们培训,介绍一些新品种,普及一些新技术。”李勇介绍说,不少村民和光友薯业合作,建起了光友薯业的核心种植基地。
截至目前,光友薯业已在四川绵阳、南充建立了11.9万亩红薯原料基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光友集团产业基地红薯平均单产提高到2500公斤,仅绵阳市范围的产业基地薯区农民就新增纯收入2640万元,薯区农民每亩收入增加到3250元。
红薯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之一,四川省是我国红薯种植大省,红薯年产量占全国的近两成。2010年,四川省红薯种植面积达1161.8万亩,总产量达1726万吨。
不过,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四川省近年来正在呈现下降趋势。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黄钢说,该院曾提出“科技价值链”的发展思路,指出红薯产业的发展,需通过研究适宜开发的新品种,提升三大价值链:甘薯能源科技价值链、甘薯淀粉科技价值链、健康食品科技价值链。
在四川,以光友薯业、白家食品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薯类深加工技术,打造薯类产品全产业链,使红薯的价值得到重新发现和提升,带动了丘陵地区薯农增收致富。在企业的主动参与下,健康食品科技产业,成为红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红薯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开发高端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达到培育、壮大市场的目的。”光友薯业董事长邹光友说,近年来公司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已经占到公司销售收入的3%。
在光友薯业有限公司陈列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公司成立近20年以来获得的56项专利证书——1992年发明精白红薯粉丝;1997年发明方便粉丝;2000年发明无明矾粉丝;2005年发明全薯粉丝,更好地保留红薯中的天然营养物质……这些专利的发明,都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009年,光友红薯产业链被纳入四川省重点产业链。红薯现代科技产业链的建设,让光友薯业跃上发展新台阶。2010年,光友薯业各类加工产品数达90多个,企业销售收入达3.5亿元,上缴税金增加到483万元。
黄钢表示,从加工增值的角度来看,红薯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精制淀粉和快餐粉丝可增值3至6倍,加工成薯条、全粉或吸水树脂增值5至8倍,加工成食用蛋白粉增值十几倍,加工成生物胶可增值近60倍。“在四川省,用于产业深加工的红薯量,目前只占一成。理想的状态,应当达到四五成。”黄钢说,“基于科技创新的红薯精深加工产业,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