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的多品种混合养殖在我国迅速崛起,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养殖方式,效益不显著,而刺参、对虾和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是将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引入同一养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种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生态互补的生态环境,从而构建池塘高效生态混养模式。虽然我国早已进入海水多品种混合养殖阶段,但是由于养殖合理化比例不高、养殖技术落后、养殖工艺的不规范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出现了诸如养殖环境恶化、养殖病害日趋严重、养殖效益低下等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不高,严重阻碍了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合理健康的海水多品种混合养殖技术和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养殖面积迅速扩大,急需建立和推广参-虾和虾-蟹高效生态混养技术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对虾和三疣梭子蟹高效生态养殖的技术水平,促进海水多品种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准备工作
养殖池塘准备养殖池塘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离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水质条件好,排灌方便。池塘面积大小约为100亩(水体面积70亩),池深2米以上,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主。放苗前一个月,用生石灰70千克/亩~80千克/亩化浆均匀泼洒池中消毒虾塘,清除对虾、海参、三疣梭子蟹等敌害、病原菌生物等。设置60目过滤网,池塘加灌海水至60厘米~80厘米,适当施用氮、磷无机肥进行肥水,要求池水透明度要保持在25厘米~40厘米。
生物饵料移植与培育在放苗前20天左右,选择藻钩虾、蜾蠃蜚(每亩1千克)、大叶藻等适宜的生物种类,进行移植培育,营造养殖池内人工生态体系,为对虾、海参、三疣梭子蟹提供优质的饵料生物,保证对虾、海参、三疣梭子蟹健康生长。
苗种选择与中间培育选择优质的中国对虾“黄海系列”虾苗、优质日本对虾苗种、优质刺参苗种、优质三疣梭子蟹,并查验亲本检验报告和苗种生产检测记录,确保所用苗种达到SPE标准和无疫病水平。
采用中间培育技术,对苗种进行前期培育。培育条件为:水深应达1米以上,池内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池水透明度为25厘米~40厘米,水色为淡绿色或黄绿色。
苗种放养
4月初,当池塘水温适宜时,选择体长2厘米~3厘米的虾苗、3厘米~4厘米的刺参苗、2厘米左右的三疣梭子蟹苗,于晴天上午放养,每667平方米放苗量对虾为1万尾、刺参600头三疣梭子蟹5000只,依据池塘养殖条件适当增加或减少。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技术养成过程中,保持池塘内水质清新,水流畅通。池塘进水闸门处设置过滤网,防止杂鱼、杂虾等随着潮流进入池塘。养殖前期可少换水或不换水,中后期适当多换水,技术人员每天坚持观察池内水质,每隔一个星期定时进行1次水质化验,搞好水质测定,便于及时调节水质。根据具体情况还可适当施加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水体消毒和水质调节,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养殖过程中,定时添加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改善水环境;微生态制剂采取养殖前、中、后期全塘泼洒的方式进行。
饵料投喂项目实施中,保证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是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快速生长的关键性技术。在培养和利用好池内天然繁殖的生物饵料的基础上使用洁净的盐池活卤虫、活兰蛤以及优质配合饲料作为投喂饵料。在养殖前期,继续定期、定量施肥培养池中饵料生物和移植蜾蠃蜚、藻钩虾、青苔等,实现生态养殖。随着养殖的进行,开始搭配投喂一些配合饲料,优质配合饲料中添加免疫活性物质等增加其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养殖中期,开始投喂兰蛤,大约在5月中旬左右投喂大卤虫,6月中旬左右投放小兰蛤,7月中旬投放中兰蛤,8月中旬投放大兰蛤,直到商品虾、蟹出池。估计出对虾、三疣梭子蟹准确存池量(万尾),先算出配合饲料投喂量,按照配合饲料投喂量:兰蛤投喂量=l∶8的比例算出兰蛤投喂量。判断投喂是否适量采用下池捞蛤的方法进行。投喂方法:全池投喂。
病害防控水产病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每日多次巡塘,认真观察,作好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依据实际情况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调节,并在养殖后期适量投喂添加有免疫增强剂的优质配合饵料。少量使用规范药物进行病害防治。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一次,检查各种设施是否完好,观察池塘水环境变化和刺参、对虾、三疣梭子蟹摄食、活动情况。自放苗后后,按照要求每天填写养殖生产日记,记录每日天气、水温、投喂次数、投喂量、水质调控措施和微生态制剂及绿色药物使用量及使用方式。记录每一次抽样检测刺参、对虾体长及摄食情况。
收获情况
整个试验自2012年9月份开始实施,2013年9月至11月收获。整个项目实施面积133.3公顷,其中刺参、对虾混养面积66.67公顷,三疣梭子蟹、对虾混养面积66.67公顷。中国对虾总产量55.65吨(66.67公顷),日本对虾总产量29.6吨(66.67公顷),梭子蟹总产量52.3吨(66.67公顷),刺参总产量56.8吨(66.67公顷),实现产值2067万元,每667平方米实现产值10335元。 王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