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学生“村官”吴依睿忙碌不已,她的30头牛就要出栏了。为此,她每天清晨4点就准时起来给牛喂饲料。据她估算,每头牛可净赚1200元到1500元,这让她很是兴奋:“以后村民就会放宽心地跟着我干了。”
自2007年选派首批1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三年来江苏已有7691名像吴依睿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奔赴农村、社区。这些大学生“村官”给基层、农村带来什么样的震动,他们是否能够融入这片广袤的土地?
打破隔阂的三步曲
在大学生“村官”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城市。他们真的适应农村生活吗?他们又是如何打破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呢?
大学生“村官”孙尉,2007来到被村民戏称为“沛县的西伯利亚”的马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时,村民们新奇而怀疑的眼神让她意识到:人际关系是农村工作的基础。于是,她一趟趟往返于田间地头、农户庭院,热情地与村民们拉家常,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久而久之,距离感消失了,村民们有了事情首先就想起她。“小孙,我用的这塑料薄膜宽吗?”“小孙,这两天的天气适合辣椒苗移栽吗?”亲切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她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主心骨”。
另一位大学生“村官”邵园园,刚到徐州铜山县何桥镇何桥村党支部担任副书记时,为了更好地融入村务工作,每次开完会,邵园园都会悄悄地把会议室的烟头、烟灰打扫干净。一次新农村建设检查,需要各村提供相关资料的电子文稿,邵园园主动请缨,连日挑灯夜战。检查时,经过整理、条目清晰的资料让村干部们对他刮目相看。邵园园说:“在农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小事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认可。”
正是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努力,年轻的“村官”们积极适应着农村生活,上演着一场村民看“村官”由陌生到亲切再到信赖的三步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