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雁高飞靠头雁”,这是河北唐县仁厚镇园子村党支部书记秦国振的信条,他身体力行着“头雁”的责任。2014年7月,秦国振被评为唐县第二届“十佳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345个行政村、11名“十佳党支部书记”中的一员。秦国振从一名普通的村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村庄的领路人。
“村庄兴衰是支部书记的责任”
“村志是摩崖石刻,是村干部的功过碑,反映着村庄带头人的荣辱。”六十一岁的秦国振当了三十六年的村干部, 十七年的党支部书记。他认为支部书记应当成为干部中的精英,站在村庄发展的最前沿,行走在村庄工作的最前列,做村庄发展的瞭望者和引航人。
1997年秦国振任支部书记,从田间地头的羊吃麦苗到村民的口舌之争,从墙根地角的纠纷到邻里房屋的采光,事无俱细,都要闹到党支部“公审断案”。秦国振以问题为导向,一项项梳理问题,逐一解决生活琐事和村庄大事,工作一步步走向规范。
秦国振秉承着“富民才能安民”理念,积极探求着富民强民的渠道,开掘着集体经济收入的源头活水。1997年,村庄的木活市场一度低迷,村民们每年亏损5千多元。他四处收集信息,通过垫资建设市场库房、修整道路和优惠政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帮助经商者转变经营模式,实现了彩钢板、食品加工、铁艺制作、木材雕刻等多种经营,盘活了市场。2000年,秦国振筹资推行机井灌溉农田,一年就为村民们节省下3万多元的资金。之后,秦国振相继开发了向阳南街一栋5间四层门市楼、盛唐花园门市楼3套,每年为村庄赢得了几十万元的收入,奠定了村庄长足发展的经济基础。
“村干部代表着党的形象”
“党员干部要以上率下,用公心约束私心,做出榜样,群众才信服”。秦国振做到了言行一致。
2003年4月,非典疫情袭来,秦国振冲锋在前,冒着生命危险对归来村民进行消毒、守护,切断传播途径,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道安全网;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主动捐献特殊党费600元支援灾区,发挥了党员模范作用;秦国振以爱管“闲事”闻名县城,每当发现交通事故时,他总是停车询问,为受伤者提供帮助,帮当事人热心调解;附近村庄林地意外失火或农作物焚烧后,他总秉持着“互帮互助”的精神,主动驰援。
唐县是千年古县,园子村村南的广利渠开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取用唐河水灌溉农田已有410多年的历史。园子村南的广利渠在邻村南坛村与绵延二十多里、排洪的鸭子沟相汇,加上河道被挤占或堵塞,多年来村庄时常遭受水患。汛期的每个雨夜,秦国振常常彻夜不眠地守护在广利渠的堤岸预警。十多年来,秦国振身穿雨衣,脚穿雨鞋,手持电筒,肩上扛着一把铁锹,巡视在广利渠上的情形,便成了村民们脑海中定格了的记忆。村南的村民说,“每当看到秦国振,一家人就感到很安全很温馨。”2011年,秦国振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村民让出了侵占的河道。园子村对村南500多米长的广利渠河道进行了拓宽、深挖、硬化和加高,保证了河道畅通、村庄无水患。
拆迁征地工作是一份民心答卷,考验着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向阳大街是唐县城区的中轴大街,2010年,向阳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列为唐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一号工程”,向阳街全长2932米,其中897米的向阳南街从园子村经过。园子村的拆迁决定着“一号工程”的成败。秦国振耐心开导村民,号召党员干部发挥奉献精神和以上率下作用,从自己和亲属做起推动工作的开展。秦国振率先拆掉道路拓宽需占用自家的围墙,并亲自动手,含泪拆掉了正在出租、不愿拆迁的二姐姐家的五间门市房。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15天完成全部拆迁任务的“唐县向阳南街拆迁速度”。街道拓宽后,村民做起了生意;经商带来的实惠,让村民们懂得了秦书记的苦心。
2009年,秦书记昼夜登门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协助镇、乡化解纠纷100多起,解决实际困难30多件,使大多数拆迁户自动搬迁并拆除旧居,保证了园子村9栋400套新民居工程—盛唐花园的如期完成和村民回迁。2011年,秦国振站在标本兼治的高度上整治村庄环境,积极协商筹措与地下污水管道对接,率先成为全县农村与城区污水管道全部对接并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村庄。
爱心筑起美丽幸福乡村
走进园子村,处处是平整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是绿化的花卉树木。穿行在洁净温馨、彰显着民本思想的大街小巷上,你就能感受到秦国振经营村庄的苦心,呵护村民的爱心。
集体经济有了增长,秦国振开始把资金投向最需要帮助的人。2011年,为村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管道,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为六十周岁以上的村民发二百元的福利。今年七月,秦国振新建民房四间,把出租创收的资金全部用于救助七十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同时出台特殊规定,对身患顽症重病、家庭困难的村民救助五百至一千元不等。三十多个年头里,秦国振呵护着20多个生活无着的病人和鳏寡孤独者,一年四季里,上门嘘寒问暖,呵护着他们走过了许多个春秋,也送走了许多需要关心和照顾的善良村民们,直到他们生命的尽头。从家有瘫痪老人且年过七十的王同芬,到半身不遂的病人秦建保,从孑然一身的光棍赵满仓,到身患尿毒症的刘国栓。村民们抱怨给他们的零花钱多时,秦国振说,“让鳏寡孤独者感受着家的温暖,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秦国振时时、事事争先,急百姓所急。2014年5月的一天,村内一名正在上中学、不满十四周岁的女孩沉迷于网络,被人骗至甘肃省,下落不明。秦国振闻讯后,抛下家中正在施工盖房的一群工人,一拨腿就和女孩的母亲连夜到了甘肃。经和当地警方协商,八天之后,秦国振将女孩带回了村庄。
“教育是基石,文化是血脉”
“园子小学能走到今天,都是秦国振的功劳”。谈论起园子小学,人们都知道是秦国振在学校存亡时刻,守住了百年校业。
园子小学原名南关小学,是南关小学堂,上可追朔至王氏私塾,学校绵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央纪委副主任王鹤寿和著名歌唱家王昆的家乡。学校为祖国培育出了大批人才。
“我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学校不能毁在我手中”。秦国振坚定地表态。2004年,河北省教育改制,推行合校并点,择优选校。园子小学设施落后,面临被撤校的危险。秦国振召开党员大会形成决议:村庄垫资建设学校,每名村干部5千元,党员和村民代表自愿出资。秦国振出资1万元,共筹资8万元,凑齐了学校建设的启动资金。在他的坚持下,村庄一边筹资,一边建设,园子村率先建成了一栋十间三层,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楼,百年校业保住了,四个村的孩子们仍在学校里上学。现在,村庄已建起了三座花园式的教学楼。2011年以来,园子村小学先后被评为“保定市标准化学校”、“标准化实验室”、“保定市教育教学评估先进单位”。
“教育是基石,文化是血脉”。秦国振把文化教育看的比天还重。2012年5月,秦国振对村庄文化广场进行了建设,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一片村庄文化的憩息地和文化成长的土壤。他认为,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里有孩子们的梦想;文化广场是村庄的标志性、历史性记忆,更是村民们生活的记忆。秦国振最大的愿望是写一部村志,记载下村庄的历史和村民的群体记忆,留住村民们的乡愁。
“移风易俗也是生产力”
移风易俗难,婚丧嫁娶执行更难。2002年秦国振用村规民约推行节俭之风。推行集体墓地后,墓地由原来的20平方米占地面积变为6平方米。园子村一年大约去世15人,一年就可以为国家节省210平方米的土地。村规民约要求死者当天下葬,只戴孝巾孝帽,不让送白布帐子;不让送花圈,不得随意放鞭炮。婚丧嫁娶时,规定用餐由二十几道菜变为十几道菜,目前正积极倡导以自助餐形式办理红白喜事。
丧事上,秦国振从去世的一个姑姑做起,执行死者当天下葬规定,姑姑不得不草草在当天下葬。起初,有人时常通过电话痛骂秦国振,“园子村的村规民约,伤风败俗,有违孝道”。面对非议和责难,秦国振顶住了压力,殡葬改革走在了全县最前列。园子村殡葬改革的做法,多次被保定电视台报道、推广。
农村风俗中,开后窗是忌讳的事。村内楼房开后窗及影响采光成为全村普遍现象,纠纷时常出现。秦国振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倡导邻里守望、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目前,村内建设楼房五层以下留后窗已达成谅解,互不追究;邻里友好,互谅互让,已成了村里一条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针对村内街道狭小的现状,秦国振积极推动形成村规民约:村民新建房屋时无偿退让六十公分,用于街道拓展和绿化。目前,村民已主动让出了一条南北长1000米的民丰街和一条东西长达800多米的园子路。园子村民们主动让路、无私奉献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在唐县成为美谈。
园子村地处城区正南,村内街道也成了城区的辅助性街道,矛盾纠纷和交通事故频发。为引领良好风尚,秦国振在村庄入口处书写了“文明进村、礼貌待客”八个大字,积极倡导“讲诚信、守法纪、懂规矩”的文明新风。 每逢春节,在外地的村民给秦国振发短信致贺辞,感谢他为村庄办的实事。十几年来,村庄几次换届选举,两委班子成员基本上以满票当选。
“园子村无信访事件,风正气顺,环境优美。” 现在,园子村的后窗打开了,邻里之间的心结打开了,村里的街道更宽阔了,村民的心更敞亮了。园子村能走到今天,村民们都知道因为他们有一个优秀的村庄带头人秦国振,因为秦国振有着超前的经济头脑,刚毅果敢的工作魄力,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火热的、永远在路上为村民服务的心。(河北省唐县大学生村官 马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