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村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蒙古扎兰屯市坚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可行措施,有效解决了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心病”,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在制度上规范,配强发展“领头雁”。市委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全面实施村级组织分类管理,通过制定《考评标准》将得分90分以上的列入一类村,70分以下的列入三类村,介于一类村和三类村之间的列入二类村。凡连续两年被评为三类村的,要对村级“两委”班子进行调整。创新选人用人渠道,扩大选人用人范围,从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完善“两推一选”等办法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先后在兴隆村、色吉拉呼村“直选”选举产生了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工资上保障,提高岗位“含金量”。坚持按劳付酬、绩效统一的原则安排村干部工资报酬,不搞“一刀切”、不吃“大锅饭”。把村级干部报酬划分为基本报酬和绩效报酬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为固定的7000元,而绩效工资则按照村级组织分类结果设定。一类村“两委”正职绩效工资为5000元(“一肩挑”的6000元),二类村“两委”正职绩效工资为3000元(“一肩挑”的4000元),三类村“两委”正职绩效工资为1000元(“一肩挑”的2000元),其他“两委”成员按正职标准的80%发放,有效调动了后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村级各项事务中来。
在政治上激励,激发工作“源动力”。坚持推行优秀村级主要干部优先推荐担任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探索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激励机制,对荣获国家级表彰的可提任乡镇副职领导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自治区表彰的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荣获呼伦贝尔市表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将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副科级后备干部管理范畴,逐步建立起从优秀村干部队伍选拔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机制。相继落实了全国劳动模范、达斡尔乡满都村党总支书记刘庭江,自治区劳动模范、成吉思汗镇繁荣村党支部书记郭淑洁两名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将2006年自行招录的35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列入乡镇事业编制管理,个别优秀者被纳入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序列。
在能力上培养,夯实干事“生命线”。创新培训模式,及时“加油充电”,通过现场参观、跟班学习,上门辅导、基地实习等形式,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服务群众能力、发展经济能力、依法管理村级事务能力”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治村有方、致富有方”的能人。先后组织50余人次“双带”作用明显的村干部,到山东寿光、河南邓州等地强化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增强能力,与扎兰屯农牧学校联合办学,对村干部普遍开展中等专业学历教育,计划五年内把全市1200多名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全面培训一遍。依托“农民创业先导团”、“科技人才兴村”工程科学配置人才资源,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并进行定点联系、对口指导,强化对村干部队伍的创业指导,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致富能力和自主造血水平。
在养老上探索,营造和谐“软环境”。积极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乡镇补贴三方共同筹资的方式,建立村“两委”干部个人账户积累式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尝试建立村干部医疗保险制度,设立村干部大病救助基金,保证村干部病有所医;完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对工作多年、正常离任、未参加养老保险的,探索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并逐步制定离任村干部特别是贫困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办法,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李永强 王玲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