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曾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二牛抬杠、犁、铧、筛等生产性农机具;曾在过去生活中常用的升、磨、风箱、煤油灯等生活用具……现今看来,都已成为过时的淘汰物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举办的迎七一暨第七届“乡村风”文化艺术节上,却作为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受到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青睐。今日都兰,正兴起着一场反映新农村巨变、新农民风采的乡村文化艺术风。
6月29日一大早,在察汗乌苏镇举办的第七届“乡村风”文化艺术节上,来自全县各乡镇农牧民和社区群众将20多米长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从各类展板到惠农政策和廉政图文的宣传;从绘画、书法、根雕、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到大襟衣、长衫、三寸小鞋等各类服饰;从传统生产工具到过时的生活用具,及老照片、纪念章等影像画章等,展示的内容是应有尽有。再加上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乐器演奏到展现新一代农民风采的各种舞蹈,整个节会无不展现着都兰新农村变化和现代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来自察汗乌苏镇新华社区的王大妈看到这些新鲜的旧玩意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些老式的生活用具也能在文化艺术节上看到,它们陪伴我们走过了大半辈子,如今在农村也不多见了。我要拍几张照片拿回去让孙子们看看,让他们也了解一下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在一片惊奇和回味中,参观的群众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大襟衣、长衫、三寸小鞋这都是旧社会的时尚装扮”,“在我们村像磨盘、风箱等已经绝迹了,自通电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吹风、电磨”。睹物思情,面对一个个参展的旧用具,在场的老人们在欣喜之余感受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都兰农村发生的新变化。
的确,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察汗乌苏镇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并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生产,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2011年,全镇21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5元。今年,全镇13个村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通过实施穿衣戴帽、整村搬迁工程,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北园、西星两村的新型社区相继建成,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搬进了新楼房,享受起了社区生活。“现在的‘乡村风’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察汗乌苏镇城乡居民的一个重要节日,被群众称为每年必过的‘我们的节日’”。活动间隙,记者随机采访到了该活动的发起人察汗乌苏镇人大主席李有红。“2006年我们将各村的文艺演出统一组织起来举办了第一届‘乡村风’文艺汇演。之后,每年结合党的生日确定一个主题举办一次文化艺术,目的是为全镇农民搭建一个展示新农村风貌,新型农民风采的文化平台,一来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振兴和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几年来,通过举办这个节日不仅加强了对农民的教育,还传承了民间乡村文化,加快了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文化艺术节包含了四大内容,其中有歌颂党、赞美农村新生活的文艺演出,有农民自创的手工艺品展示,有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的展板和文图资料,有廉政建设等各项教育穿插的主题活动。同时,在往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和用品的展示,一个个稀奇的“老古董”是从全镇21个村两个社区的农民家中收集而来,使农民在参与过程自觉融入到了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良好氛围中。
一边是丰富的展览,一连是精彩的演出。今年的“乡村风”文化艺术节,以妇女为主力军,参与人数突破了万人,已成为全镇城乡居民家家参与的一场文化盛会。为期两天的文化艺术节,从文艺演出到各类物品的展示,处处洋溢着建设新农村,倡导新生活的时代强音,更增添了都兰农民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作者: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