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中,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农民增收。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应当了解农民增收的“动力源”。
一个理念:农民增收要有“动力源”
以江苏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回顾这一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凡是农民收入增幅较大的时候,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增收“动力源”。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9.3%,“动力源”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1985-1988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5.5%,“动力源”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第三阶段为1989-1991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缺乏较强的增收“动力源”;第四阶段为1992-1996年,农民收入年递增26.9%,“动力源”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加快,外向型农业起步,农副产品提价;第五阶段为1997-2003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增幅趋缓的背后同样是缺乏较强的“动力源”支撑;第六阶段为2004年到现在,农民收入年递增11.6%,“动力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包括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四种取向: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
今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抓手在“三增一减”:即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减少农村人口。一是增加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的逐步建立,该项收入将明显上升。二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功能将逐步扩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也会逐步提高。三是增加财产性、转移性收入。随着国家惠农力度的加大和制度创新步伐的加快,增收空间也会逐渐扩大。另外,通过提高农村土地征用安置补偿标准、返还部分土地出让金给农民、量化部分集体用地经营收益给农民和集体资产收益分红等途径,农民财产性收入将进一步扩大。四是减少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变市民,农村人口将逐渐减少。
三个转变:帮助农民增收新路径
第一个路径: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引导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激活新一轮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30多年来,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保供功能。这是现代农业永恒的主题,确保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油瓶子不放在别人的锅台上,广大农民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长,“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步发展。其二,增收功能。农业不仅要保证供应,同时要促进增收,在这方面高效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示范园区建设、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区的建设已成为高效农业的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外向型农业也成为高效农业的突出亮点。其三,生态功能。林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亮丽风景。其四,文化功能。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把农业从解决温饱的层面上升到提高效益的层面,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目前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成了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成了城里人节假日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以江苏为例,目前全省农业旅游点已达2503个,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景点有700个,每年乡村旅游人数5636万,综合收入达138亿元。要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必须在推动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方面有所作为。
第二个路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引导农民从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民创业是农民收入倍增的又一个战略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但转移的方向和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江苏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走了“三步”:上世纪80年代是就地转移。许多农民特别是苏南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就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90年代是外出打工。成批的农民特别是后发地区农民向城市和先发地区流动,异地进入较发达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第二次大规模非农化转移;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中开始涌动创业潮。许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增强了市场意识和创业技能,部分农民跨入了以自主创业为特征的新阶段。当前,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升级,即从务工潮向创业潮跃升,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江苏返乡创办企业人员每年以5.48%的速度递增。睢宁县31万农民工中,有4万多人创业,占外出打工人员的1/8左右。
第三个路径: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推进农民变市民,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双置换”,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变市民;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和重点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民就业落户的重要载体。
当前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环境、背景较为有利:有创新型经济的驱动,有城镇化建设力度的持续增强,还有国家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的利好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合理补偿性的上涨和农民务工收入的趋势性上涨,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要善抓机遇,因地制宜谋划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径和措施,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