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市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紧扣当前上海郊区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人才需要,创新、改进村官选聘方式,注重人岗相适,采取高校、乡镇党委定向推荐的方式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年将至,各地又将谋划来年的选聘工作,希冀上海的做法给大家有所启发。
加强调研,摸准情况,着力做到人岗相适
上海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坚持“一年一总结、一年一评估”,加强调研和指导,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选聘工作质量。一是在选聘多少的问题上,注重开展需求调查。选聘前专题召开选聘工作会议,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做好统计分析,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选聘计划。同时通过“两上两下”需求调查,合理确定各区县的选聘数量,保证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相对稳定。二是在选聘什么样的村官问题上,注重听取基层意见。对于岗位条件、职位要求的设置,充分尊重基层意见和建议。如经济社会发展较发达的近郊地区,更注重选拔“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社会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的远郊地区,则注重“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在招聘公告上,对每个岗位都有专业和能力结构方面的详细描述,强化专业导向。三是在如何用好的问题上,注重任职岗位遴选。在基层上报需求数量和确定名额时,对岗位进行筛选和遴选,注意选择工作基础好,班子凝聚力强,支部书记威信高,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锻炼成长的村,确保毕业生到村任职后学习有好的老师、生活有好的环境、工作有好的舞台、发展有好的前景。
创新方式,定向推荐,着力保证选好选优
针对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二本院校学生多、优秀学生干部少的现象,上海在公开考试选拔基础上,探索推行“重点高校定向推荐”方式。一是明确推荐比重。拿出当年选聘30%左右的名额用来定向推荐。二是明确推荐范围。根据重点高校的选聘情况,选择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10所部属和一本院校开展定向推荐工作。三是明确推荐资格。推荐对象的资格主要是“被列入选苗育苗工程的、获校级以上荣誉称号、曾担任校级社团负责人、社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毕业生。四是严格推荐程序。按照毕业生网上自主报名,院系考察形成书面意见,学校党委组织部门按不低于1:3的差额比例进行遴选、推荐并公示,区县委组织部按不低于1:2的差额比例进行面试,市委组织部审批等程序进行。2011年、2012年,经过区县差额面试,最终选聘110人。定向推荐的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思想比较稳定,得到区县以及基层单位普遍认可。
营造氛围,加大统筹,着力实现人才回流
针对当前上海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青黄不接、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积极加强统筹调控,确保人才回流。一是实行政策引导。在选聘条件上,明确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涉农专业优先的同时,从2010年开始,坚持回原籍工作优先原则,明确各区县40%岗位可优先招录本地区户籍大学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报考原籍岗位。2012年,在高校定向推荐基础上,拿出选聘人数总数的25%,由乡镇党委推荐本乡镇籍应届优秀毕业生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进一步扩大回乡任职比例。二是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张贴海报以及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高校行”活动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任职,营造氛围和声势。三是实施网络统筹。在网上报名系统增加实时统计和审核调剂功能,在大学生村官报名和填报岗位阶段,显示各岗位报名情况和资格审核通过情况。针对部分区县岗位报考扎堆现象实行先审先定,确保报名者有充分时间调剂,重新选择其他岗位,防止考生盲目选择岗位。近两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本地区户籍的均超过60%,2011年达到73%,彻底扭转了本地生源不足的局面,促进了本地人才的回流,为农村基层储备一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奠定了基础。
2013年,上海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按照“抓源头、重培养、促流动”的思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是继续推行重点高校定向推荐模式,探索开展乡镇、村党组织推荐选拔本地优秀大学毕业生,提高选聘质量;二是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定向招录、办理户籍、大病医疗等方面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续聘、评优、培养使用以及考录公务员等挂钩,形成激励机制;四是注重培养使用,实施大学生村官“蓄水池”工程,抓好分层分类培训,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链。 本报特约通讯员 费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