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八日,明媚阳光下,微风习习,拖着行李箱,坐着大巴车,以新一届村官身份,我们初来这里——未来三年工作的地方——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虽心怀离别伤感,但面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曾放弃。整理好行李,我们整装待发,对入职培训充满想象。
终于,村官入职培训如期而至。第一站,村官工作制度与职责培训,以便入职村官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更快更好地胜任新工作岗位。第二站,模范书记代表和优秀老村官代表与新村官面对面经验交流,几位书记从日常的工作内容上讲述了村官的职责和如何与新同事相处之道,老村官更是实打实的讲述了自己当村官的经验与心得,避免新村官走弯路,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第三站,参观最具代表性的农村与合作社。吴雄寺、顾家庄、薛家庄和绿奥合作社,不禁让我暗自感叹北京市农村的新面貌,逐渐向经济化、现代化看齐。第四站,陪同本村书记参观自己所在农村,了解本村基本情况。通过与本村的两委领导班子接触,让我更加体会到农村的质朴与热情。第五站,参观地道战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亲身钻地道,让我更加能想象出当时革命先辈抗战的场景,激励着我要为这片土地做些自己的贡献。
回首这一周的培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培训的第三天,在张部长的带领下,村书记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大孙各庄镇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子、合作社和历史古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薛家庄。
薛家庄,曾经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在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开始创办起雕刻厂,起初以手工作坊的形式为村民增加点收入。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雕刻厂生意越来越红火,叫响了国际市场。如今,雕刻厂的所有产品全部出口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年300万元的销售收入全都是赚的老外的钱。
话说薛庄木雕和骨雕艺术,不得不考究它的来源。上世纪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历史系教授赵润灵被下放到大孙各庄镇薛家庄村进行劳动改造。知识分子出身的赵教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教教书,研究研究学问。于是对考古很有兴趣的赵教授便在家刻苦研究雕刻技术,用这种形式来代替田间劳动。由于作品广受好评,需求量逐渐增多,一个人做不完,于是赵教授和村书记商量了一下,将村里几个手脚灵巧、头脑灵活的人召集在一起,边教边做。许多人学成之后自立门户,算是将木雕这门民间艺术开枝散叶。现在薛庄木雕已经被评为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薛家庄木雕艺术的兴起,在促进该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各个农家小作坊的兴起减少了闲置劳动力之外,现在薛家庄还有一个专门的雕刻厂,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厂长绳宝良作为赵教授第三代弟子更是不断挖掘木雕文化,把传统木雕打造成为一种民族工艺品牌,推向了国际舞台,其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声誉世界。随着经济价值的提升,一件薛庄木雕作品少则十几元,多则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村民们的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本村的书记带我们走入当地村民的家中,现场参观了他们的雕刻艺术品。手工木雕技艺十分精湛,造型也很细致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看过这些木雕作品都要经过选料—剜脏褶绺—构思—精雕细琢—修饰—打磨抛光的制作工序,作品的名称也大都来源于人们美好的愿望或各种典故,有着主观意愿的色彩。听说有几个比较有趣的作品如“五不猴”有“五不”,叫做“非礼不听”、“非礼不说”、“非礼不看”、“非礼不做”、“非礼不贪”。其他如“猴戏蟹”、“母子猪”、“龙凤呈祥”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徜徉于薛庄木雕之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手工骨雕,源于木雕,利用牛骨,相当于“废物”利用,加上纯熟的雕刻技术,骨雕艺术品别有一番风味,让人爱不释手。
增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说“我们都不是伟人,但是可以用平凡的手做一些平凡的事,这也是一种伟大”。一朵花可以唤醒一个季节,一滴水可以润育一片沃野,一支蜡烛可以点亮整个世界,我们手中的雕刻艺术可以建设出更美好地明天。
梅花斗雪,独立寒枝,那是相信自己能迎来春天;雨声潇潇,花木入梦,那是相信自己能等到彩虹;孤云出山,一无所系,那是相信自己能化成彩霞。地处偏远,却在农家院雕出非物质遗产,那是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未来,薛家庄一定会响誉世界。(大孙各庄村官 王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