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次仁,男,1987年生,毕业于西藏大学医学院。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担任帕当乡切村大学生村官兼普村第一书记;2016年8月,根据组织安排,村民选举,边巴次仁当选帕当乡康阿村村党支部书记,已成为日喀则市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这已是他第三次担任村干部的角色。经过一年的奋斗,贫困落后的康阿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农牧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他的艰辛和心血。先后由中国农业新闻网、央视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获得了市级《先进驻村工作人员》称号、2016年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提名奖称号、西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繁忙的工作之后,业余时间他爱好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结合日喀则实际,发扬先进文化,挖掘后藏文艺精髓,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2014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文学作品诗歌《骨笛旋律》;2015年出版发行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系列丛书、强基惠民驻村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感人故事散文《驻村之恋》,并入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译稿作品有原著莫言《红高粱》(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雪峰下的牧场》。
图为边巴次仁工作照。本人供图
“掐着时间”为民办事
康阿村位于有神山之称的卡热圣山脚下,平均海拔4250米,有8个自然村,属于半农半牧村,共116户,686人,党员36人,耕地面积780亩,草场面积11047.89亩,属于全乡较大的一个行政村。边巴次仁任职之前,村“两委”班子思想涣散,观念陈旧,经济结构单一,农牧民增收无望,致富无门,成了远近有名的贫困村,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他没有退缩,上任后同群众同吃同住、一起谈心,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思考,理清了思路。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求发展;二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征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创造好良好的发展经济环境,壮大村集体经济。回顾在村的这五年来,藏族小伙边巴次仁感慨万千。五年的时光对历史长河来说可能是转眼一瞬,但要改变一个村确实要“掐着时间办事”,分秒必争。这五年来,他见证了村委会旧貌换新颜;这五年来,他见证了荒山荒地披绿衣;这五年来,他见证了水渠水塘“满山跑”、自来水儿流到家。这五年来,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和乡亲们最朴实的情感。
狠抓基层党建,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边巴次仁在县委组织部和乡党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团结、务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两委”班子。现在村“两委”班子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中树起了新形象,为搞好村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始终当好领头雁,带好“两委”班子。自“两学一做”“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各类活动开展以来,他切实结合该村自身实际,开展各项活动。在班子分工协作上,注重发挥党员干部个人特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整体提高工作实效。在村整体工作中,他尤其注重调动了老党员、老干部、村中威信较高、能力较强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参与村中各项事业。实践证明,在“两学一做”“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四讲四爱”、环境卫生整治、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桥梁建设、水渠修建等具体工作上,整体实效十分显著,干群关系也十分和谐。俗话说“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用这句话来形容村干部的工作一点也不过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任务重,事情多,上级文件的贯彻落实,计划任务的分解执行,村里大大小小的事,能做好这些事就很不容易了。但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群众疾苦为首,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指引他们拼搏进取、自力更生。
想措施,找门路,造血脱贫
康阿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8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2户88人,低保户15户78人,五保户2户2人,易地搬迁5户13人。占了全村一半,如何让这么多贫困户能早日脱贫,也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经过每户察看走访,大部分都是因为缺少劳力,家里老弱多,根据这种情况,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整村推进为主战场,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持为重点,以减少贫困户人口为目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不断提高全村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一是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确保精准识别到户到人。2016年脱贫了3户12人;计划2017年脱贫16户54人、2018年脱贫15户52人;2016年易地搬迁户5户13人。二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脱贫行动。结合定点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户贫困家庭”扶贫行动,进一步落实干部“三包两联一结对”的“321”结对帮扶行动(即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实现贫困人口54户、181人全覆盖。三是精准实施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金融扶持脱贫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一批工程。结合上级部门的脱贫政策,他帮他们每户都制定了脱贫方法,把贫困户的群众最大限度的用起来,安排到力所能及的生态岗位上,看护树林、监测灾害、打扫卫生,使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脱贫。
康阿村有一名81岁的五保户老人,她叫查斯,一个满头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吃穿根本不能自理,生活非常困难,让人看的鼻子一阵酸楚。边巴次仁到任后,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关爱老人,温暖夕阳”活动。解决了老人在世时间的生活保障。工作少的时候边巴次仁经常买点糌粑、饼子到老人家里坐坐,打扫打扫卫生,聊聊天,而且每周定期给老人送四顿饭,老人的饭是由他自己精心准备的,由于年迈的查斯老人身体原因每顿主食只能吃糌粑和牛肉,边巴次仁每次自掏腰包购买一个月够吃的牛饶13斤,在村委会做好饭后给老人送去。到了冬天时,购买棉衣,暖鞋等给老人穿上。
每次边巴次仁给老人送饭时老人总留着感动的眼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政策……”老人一直把他当自己的孙子,这让他很感动,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