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cunguan@qq.com

当代愚公

http://www.youth.cn 2017-05-08 15:11:19 中国青年网

  当代愚公

  ——贵州遵义平正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36年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的故事

  黔北深山中,藏着一条生命渠。

  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全长9400米,为滴水贵如油的遵义草王坝村带来了汩汩清泉,也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这条水渠,是老支书黄大发带领着草王坝村民,用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硬生生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来的。为了修筑这条脱贫、解困之渠,黄大发和村民们,花了整整36年。

  

  黄大发巡渠途中,累了就地休息。胡志刚摄/光明图片

  

  黄大发在给小学生讲述修渠的故事。光明网记者 王恩慧摄/光明图片

  穷根怎么挖?修渠引水

  “不修渠,我们就得子子孙孙穷困下去;渠修好了,我们就能吃上白米饭,仓内还会有余粮。”黄大发这样动员大家

  米饭,最普通的主食。在南方地区,一日三餐离不开它。

  然而,在贵州遵义,为了吃上白米饭,黄大发和他的团结村草王坝(今民主村民组)村民们,开山凿壁、修渠引水,和命运抗争了36年。

  草王坝位于黔北深山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玉米)沙,过年才有米汤喝”,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是黄大发接任生产大队队长时,草王坝的真实写照。

  生于1935年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生活过得贫困潦倒。24岁时,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他被全体村民推选为生产大队队长,从此走上了带领群众走出穷困的征途。

  草王坝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征途崎岖异常。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平正仡佬族乡原乡长田明友介绍,重重深山中,平正乡是遵义市播州区最穷的乡镇,而草王坝是平正乡最穷的村。

  穷的根源,就是缺水。

  草王坝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落差较大,许多村民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顶。再加上石漠化严重,土层薄,即使有降雨,也仅是水过地皮湿。

  “那时候的草王坝,唯一的水源是一口枯井,人畜饮水全靠它。井水是从山脚的石头缝里一点点渗出来的,接一挑子水往往需要等一个小时。”如今已82岁的黄大发回忆说,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栽种水稻自然成了痴人说梦,地里成活的都是苞谷等耐旱作物,收成每亩也只有两三百斤。

  苞谷碾碎后做成的苞谷沙饭,也就成了草王坝的主食。遇到天干,村民只能在苞谷沙饭中添些洋芋或野菜来果腹。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

  上任伊始,黄大发就立誓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挖掉草王坝的穷根。

  如何挖掉这穷根?修渠引水!

  黄大发把目光放在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野彪村水源富足。只不过两个村庄被大山绝壁隔断。若是引水,就必须要修一条绵延数公里的水渠,而这条水渠必须要绕过几座大山,而且必须得经过三处落差300多米、长度约400米的悬崖峭壁。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神话,尤其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哪里还有力气去凿山开渠?村民们只能望“崖”兴叹。

  “不修渠,我们就得子子孙孙穷困下去;渠修好了,我们就能吃上白米饭,仓内还会有余粮。”黄大发这样动员大家。

  20世纪60年代初,饿怕了的草王坝村民,被吃上一碗白米饭的梦想点燃,很快集结起来。

  黄大发与村民的修渠梦想传到乡里,也得到了大力支持。这项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水利”,意在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然而这一次,梦想并未照进现实。

编辑:潘倩倩 来源:光明日报